以下是台灣市場比較受到歡迎或耳熟能詳的風格名詞,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想要什麼,才能與設計師共同創作出彼此共融、完美理想的空間設計喔!

*極簡主義(Minimalism *後現代主義(Post Modernism *地中海風格(Mediterranean Style *維多利亞風格(Victorian Style *峇里島風格(Bali Style *中國古典風格(China Style *宮廷皇家 Europe Royal *古典風華 Neo Classicism *簡約奢華 minimal & luxury *地中海風_Mediterranean *原野風采 Wild West     近年來受到年輕族群歡迎,以基本空間風格為主體,衍生、混搭所成之非正式歸類的「延伸性風格」,也很適合引為參考喔! *挑高無牆閣樓風(Loft Living *慵懶夜店風(Lounge Living *新亞洲風New Asian Style *靜謐沈穩的極簡主義(Minimalism

 

極簡主義(Minimalism

緣起於60年代紐約的一項藝術運動,重點在於強調理性、直線、幾何、對比等形式;這些極簡的藝術概念後來在繪畫、文學、建築、音樂等方面都產生了相當程度的影響,進而衍生出近代許多重要的藝術派別。極簡主義某個程度上與東方禪學的意味不謀而合,所以後來在東方也產生了很高的接受度。     近年來台灣市場上沸沸揚揚地大量出現「極簡主義」這個名詞,說穿了跟紐約緣起的藝術運動本質早就脫了鉤,反而是受到在台灣具有相當知名度的日本建築師安藤忠雄(Tadao Ando)影響頗大;即使不認識安藤的一般人,大概也曾在氾濫的房地產廣告裡頭,閱讀過移植自Tadao Ando的作品圖片或導覽文字。     台灣民間與日本文化的淵源其來有自,從房地產以「坪」計算與家家常有的「和室」來看,代表日式禪風味道的極簡主義大受歡迎,顯見這種室內設計風格頗為適合台灣市場的口味。極簡主義能被台灣廣泛接受其實也反映了美學品味的成熟與良性發展,樸實自然的清水模、刷石子、實木板等,取代了以往慣用的彫刻線板、大理石、壁紙材質,足見不重視過度裝飾的自然環保意識,開始在過度文明發展的現代人心中發酵。     當然,室內設計並不只是採用樸實材料這樣的做法而已,講求簡單純粹美感的同時,在施工品質上可是千萬馬虎不得。比方說以往慣用裝飾線板去遮掩不同材料介面的痕跡,強調極簡主義沒有過多裝飾接頭的作品,施工上必須格外精準以強調這些幾何理性的線條。     此外,喜歡華麗收藏(如英國維多利亞瓷器)或感性建材(如浪漫的蕾絲薄紗窗簾)的屋主,就不太適合這種講求單純理性的室內空間;反之,消費上偏好乾淨俐落的設計線條,喜歡低彩度顏色(如黑灰白)並且沒有太多無謂裝飾蒐藏的人,就蠻適合以這種風格做為整體設計的基調。燈光照明、窗簾壁面等方面,更能以光與影強化極簡主義這種純粹美學的意象。切記不要一開始喜歡簡約風格,施工過程空間逐漸成形時感覺太過單調而又東加西改的;建築現代主義大師密斯(Mies van der Rohe)的名言「簡約即是豐富」(Less is More),應該可以做為極簡主義的良好註解。     就站長Geoffrey的立場來看,良好的極簡主義風格設計作品,會呈現出相當具有深度內涵的意象;與強調華麗裝飾的古典主義相較,更能夠襯托屋主自然理性的個人特質。在更加了解「極簡主義」這項設計風格的由來與內涵之後,您是否也有意將新屋舊居或辦公室,塑形妝點成如此的迷人風貌呢?

絢麗又帶點趣味的後現代主義(Post Modernism     在所謂流行風格、設計主義充斥的台灣室內設計市場,確實有必要將常見常聽的一些字義內涵弄清楚;當身為一位服膺某種設計風格而希望複製體現這樣的室內空間與生活品味的屋主時,確有必要利用深入淺出的文字事前深入理解一番。    「後現代主義」正是充斥台灣市場、令人琅琅上口的辭彙,但是「後現代主義」究竟代表著什麼樣的風貌,大多數人卻是說不上來。     其實「後現代主義」(Post Modernism)要從它的原文理解起來比較快,post-是常用的英文字首,代表著「在之後」的意思;與慣見的pre-「在之前」的意思相比,剛好是互為不同的相反詞。因此,Post Modernism就被中文翻譯為後現代主義。     這個翻譯方式其實容易產生誤解,與其說照字面上的「在現代主義之後」這樣的意義解讀,倒不如說是「反對或顛覆現代主義」來的明確一些。後現代主義其實指的是,藝術運動推動者不認同或反叛當時流行的現代主義風格,而在之後所衍生醞釀的一股反動風潮。     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世人開始揚棄當代流行的「現代主義」風潮(直接以字面解讀,亦即理性、一致、反裝飾的風格),將藝術運動轉向趣味、多樣、復古裝飾的解放,統稱為「後現代主義」風格,其中又以美國紐約為其大本營。    「後現代主義」的定義十分廣泛且難以歸類,普普藝術、解構主義都可以算做其中的一個支脈。但在台灣市場上琅上口的所謂「後現代主義」,其實沒有這麼深奧的內涵,充其量是在表象上就後現代主義裡頭比較廣為人知的特質去發揮而已。一般來說,「後現代主義」在台灣市場上的賣點,多在於古典元素的拆解、裝飾趣味與娛樂化這兩方面上頭,多下了一些工夫罷了!     古典元素的拆解,指的是古典元素(例如柱頭等)重新運用在空間設計上,但並不是複製它的特色或本質,反而是以拆解、易位的方式來做全然不同的處理,讓人產生了一種意外的差異感與趣味性。比如說古典柱頭應該是立柱支撐橫樑的結構意義,但是卻被單獨移位到了牆上或翻轉彩漆裝飾,製造與原先截然不同的古典戲謔與諷刺效果。     裝飾趣味與娛樂化,指的是為了脫離現代主義的抽象冷漠,建立大量的復古與工業結合的裝飾效果。並且使用鮮豔、對比的色彩去強調物件元素,讓整個空間設計發揮十分搶眼的娛樂效果。上兩個特質可以算是「後現代主義」的簡單風貌,所以讀者可以發現,它其實是比較適合商業空間更甚於住宅設計的。站長Geoffrey認為,住宅室內設計引用「後現代主義」的精神雖然並無不可,但畢竟是為了溫暖的居住生活而設計;服膺後現代主義的屋主所enjoy的應該是其中的放鬆與不嚴肅的精神,因此在住宅室內設計上可以配合鮮豔的漆色、具裝飾性的燈具或傢俱,獲得意想不到的趣味空間型態。     簡單提到這裡,原本繞口的「後現代主義」一詞也顯得不再那麼生硬冰冷,而成了容易理解與入門的風格。其實,如果您希望的居家生活是放鬆慵懶、破除嚴肅的型態,欣賞與接受如Lounge Bar、美式Café那樣的空間風格,喜好普普藝術、行動畫派這類實用掛帥的蒐藏品;當然一定也會是個適合接受「後現代主義」室內設計的屋主。     心理準備好了、資訊理解充足,熱情擁抱自己enjoy的風格,正是妝點生活空間的必要前提。當然,如果您正傷腦筋的是商店、展示、餐飲之類的商業空間設計時,那麼可以充分體現趣味性與豐富性的「後現代主義」,應該也是優先考慮的首選風格囉!

異國風情的遐想--地中海風格(Mediterranean Style     相對於以上介紹的「極簡主義」與「後現代主義」,這種由藝術運動為源頭所衍生的設計風潮(-ism),著重在概念與理論的傳達,比較難有一個實質的具體印象可以囊括。也因此,「某某主義」這樣的設計概念,某種程度上對於屋主也代表著一種抽象意涵,多少會產生一些認知上的距離感。     而「地中海風格」(Mediterranean Style)這種所謂風格、式樣(style),感覺起來就平易近人多了。沒有繁複的藝術運動理論與規則,代之的便是直覺上的體驗與感知,以「地中海風格」而言,說的便是所有泛地中海沿岸的建築、室內、空間經驗的綜合呈現。     這種風格當然容易理解與吸收,對於每位懷抱美好旅遊經歷、嚮往當地風土質感的的屋主來說,這就是轉換成空間設計的原始動力與元素。即使是從書上偶而撕下的一頁引人神往的地中海圖片,都可以幻化成美妙烏托邦夢境的實現。說起來,某某風格(style)顯然是比某某主義(-ism),更容易貼近一般人的心靈空間。     相當簡單地,「地中海風格」所需要的設計元素很容易被彙整出來,比較顯而易見地便是手工漆刷白灰泥牆、海藍色屋瓦與門窗、連續拱廊與拱門,以及陶磚、鑄鐵、馬賽克等等的建材細部,構成了一幅引人聯想拉拔到半個地球以外的畫面。     話說回來,形塑一個「地中海風格」的空間風貌,難道是拼湊一些眼熟的意象就可以了嗎?當然以高度的設計內涵來檢視這個標準,的確是既不足也不能魚目混珠的,一種設計風格的價值是根著於「內涵」的深度來提昇,否則僅是一些表象撥離後的重砌,那跟「後現代主義」嘲諷式地重組古典元素豈不就相似了?     地中海沿岸的幾塊具有強烈風土人情的區域,同時也是旅行者熱愛的地點。例如南義大利、西班牙、北非,以及伴著薰衣草流行意象而在近期台灣大賣異國風情的南法普羅旺斯(Provence)等,都可以算是所謂「地中海風格」的成員之一。     這些地點不見得擁有完全相仿的風貌,比方說農莊著稱的南法蔚藍海岸,印象上未必可與盛產陶、銅與原木的沙漠北非相比擬,但「地中海風格」所共有的意像在何處?     終年少雨艷陽高照,陰影庇蔭的需求塑造了半戶外迴廊的誕生;灰岩的盛產,造就了灰白手刷牆面綿延的風貌;藍天碧海的色澤,感染了白牆之外的瓦窗門欄一片藍色景緻;手工藝術的盛行,提供鑄鐵、陶磚、馬賽克、編織等裝飾的溫床。     每個風格的形成都是其來有自,端看設計師能否替屋主尋出深刻的風貌內涵。也因此,自然光線的採集與陰影表演、自然素材融入於裝飾細節之中、白藍色澤與原木建材搭配、帶點樸質決不過度修飾的表漆塗裝,這些都是完成一個良好而不做作「地中海風格」充要條件。     尋求風格的定位,創建融入個人偏好的室內設計空間,應該是每個屋主夢寐以求的理想。追求風格的同時,必須記得膚淺式地移植表象很容易適得其反,每個屋主花一點精神深究未來自己所欲塑造與面對的室內空間,真的是百利無害之舉。當然,這也正是本站的宗旨,讓每位現在或未來的屋主輕鬆簡潔地瞭解每一種式樣的內涵,更有機會讓設計師與屋主雙方共同營造一個完美的設計個案。    「地中海風格」這個字眼其實在民國六十年代就早已進入台灣設計市場,歷久不衰所反映的,其實是國民潛意識對於同為海洋亞熱氣候區域先進國家空間風格的追求與複製;同時,也顯示自然樸質不一定亞於精緻古典所體現的魅力。時至今日「地中海風格」依然在台灣市場頗受歡迎,心仰藍天碧海、艷陽風情的屋主的確值得將空間內涵複製到自己每天所面對的空間之中。

    重拾正統古典的堂皇--維多利亞風格(Victorian Style     台灣市場時常可以聽到「歐洲古典」風格一詞,但其實「歐洲古典」這個名詞太過籠統與空泛,反而無法描繪出風格本身應該帶有的具體印象。比方說,規律的北歐與慵懶的南歐風情、古希臘羅馬的理性與巴洛克的熱情、古典與新古典的同質與差異,大概沒有人能夠用一個「歐洲古典」風格以囊括大半吧?     所以,「歐洲古典」這種似是而非的名詞,本來就是台灣房地產市場的怪異產物;這點從廣告裡氾濫的類似詞彙,意圖引人聯想到異國典雅文化的風情而去,便可以窺見一斑。     那麼,要怎麼定義一個擁有傳統歐洲古典風味、富含華麗浪漫裝飾色彩的設計作品或陳設;我想,也許英國「維多利亞風格」(Victorian Style)是個用來解釋台灣市場常見類似式樣的理想答案。     怎麼說呢?首先要來探究一下,歐洲的所謂「古典風格」這個語彙,對應到了哪些藝術運動的範疇?十五世紀之前,歐洲的社會規範一直受到教會的制約甚深,直到十六世紀以後,在教會對於政治與人民的控制力量逐漸消褪之際,貴族與民間開始產生了一種藝術解放,以追求古典的藝術成就來反應長久遭受禁錮的心靈。因此,文藝復興(Renaissance)運動由義大利誕生,而後陸續影響了整個歐洲美學文化的質變。     十七、十八世紀,由巴洛克Baroque)到洛可可(Rococo)的追求仿效古典運動沒有停過,式樣更從文藝復興時代的典雅內斂,轉變成為了更加富麗外顯的形象,從而達到古典式樣的矯飾極限。但是十八世紀中葉以後的工業革命卻改變了這一切,由於科學成為知識主流以及機械變成效率工具之故,代表純理性、反裝飾、反古典的藝術論點推翻了長久以來以古典美學做為主流的價值觀。     近代藝術史的觀點經常在古典、反古典之間反覆辯證,十九世紀英國維多利亞女皇在位期間形成了藝術復辟的風格,做為重新詮釋古典裝飾、揚棄機械理性美學的代名詞,稱為「維多利亞風格」。    「維多利亞風格」並非像文藝復興等藝術運動一般,擁有相當理論依據的知性式樣,反而因為經歷工業革命之後的文化反芻,產生了以折衷古典做為主體的成果。所謂折衷古典,便是融合了諸如新型態的歌德、文藝復興、巴洛克等風格的重現,以及對於過度追求機械美學的省思與反動,所以此時期的各項古典風格也被稱為新古典主義(Neo Classicism)。     維多利亞風格的影響無論在平面印刷(字體)、手工藝(瓷器)、畫作技巧(油畫)、建築式樣(外觀)等方面,一直到現在都還受到西方社會的演進與接納。繁複矯飾的風格反而有助於現代人逃脫冰冷嚴肅的工業科技生活,去追求中世紀浪漫年代西方社會所代表的優雅與高貴。更重要的是,「維多利亞風格」經歷了工業革命與現代藝術的洗禮之後,這種辯證的衝擊與思考,也具體傳遞了古典美學在現代社會所理當呈現的合理角色與姿態。     站長Geoffrey這樣解釋之後,相信讀者對於為什麼捨籠統的「歐洲古典」而就「維多利亞」風格來說明,有了比較清楚的答案。當在室內空間中選擇以西式古典風格去設計時,硬要移植如希臘羅馬正統古典當作語彙運作之時,稍一不慎就容易流於「後現代」的牛頭馬嘴失誤,反而讓純粹古典味道盡失;相反地,維多利亞風格這種經歷理性衝擊的產物,至今仍風行於部分西方社會的精緻式樣,應用在台灣這個東方現代社會之中,反添流暢減少突兀之感覺。     的確,「維多利亞風格」在當今台灣室內設計市場之中,仍是具有相當份量的設計方向;雖然並不受年輕、強調理性的族群歡迎,但對於歐洲印像有強烈喜好的屋主而言,不啻是個統合整體的理想風格。矯飾古典細部配合繁複線板及壁爐,搭配水晶燈飾、蕾絲窗紗、彩花壁紙、精緻瓷器和細膩油畫,這些都是體現維多利亞風格缺一不可的要素。     風格式樣的喜好,本就是因人而異,設計者的立場在協助屋主完成理想的主觀價值朝向,從而運用美學的設計理念來融合成作品。「維多利亞風格」的確未必受到所有族群的青睞,不過它也確實能夠具體突顯被設計空間的堂皇貴氣,從而達成屋主所寓意隱含的空間精神及效果。

 

 

迷人的熱帶島嶼風情--峇里島風格(Bali Style     「你可曾聽過有個峇里島,就在那印度尼西亞......」,聽到峇里島這三個字,很自然耳邊就會流來這段優美的旋律,四、五年級的同學大概對這歌聲都耳熟能詳,也自然好像就拉起了跟這個異國熱帶島嶼的夢幻聯想。     不知從何而起,台灣房地產行銷與室內設計市場這幾年竄起了一股熱門主流趨勢,也就是「熱帶」、「水岸」、「渡假」、「休閒」這類的風格雲湧而生;但從台灣正式踏入週休二日的例常作息開始,配合雨後春筍般的民宿、賣到狂熱般的SUV(運動式休旅車)來看,也許這樣的風格流行又不會令人感到太過意外吧!     台灣市場偏好的島嶼旅遊地點,從馬爾地夫、關島、帛琉一路變到了峇里島,印象中峇里島的行程對於台灣旅遊吸引力真是歷久不衰,即使連老外也經常流連忘返。反映在空間設計型態上,在東方或西方也都出現了Bali Style這樣的風格,成為期望複製「熱帶」、「水岸」、「渡假」、「休閒」這些感受的屋主,重現旅遊經驗的一個心裡投射成果。     然而,為什麼沒有「馬爾地夫風格」、「關島風格」之類的設計,而卻出現峇里島風格(Bali Style)這樣的流行?顯然是因為峇里島上的人文、建築、材料特色,足以強化凸顯成為一種空間設計的流行主宰力量,成為風靡東方與西方的一項顯性風格。     正如之前我們所討論過的「地中海風格」一樣,「峇里島風格」乃是設計師萃取了一些當地元素融合設計手法的產物,並非原原本本的複製仿襲,試想台灣有多少戶人家有條件做出一個戶外SPA浴池與茅草發呆亭呢?保留抽象意象、融合屋主需求、配合當地建材、再加上設計者的一點巧思轉換,一個兼具迷人美妙的峇里島感受、滿足實際機能的台灣當地空間設計作品,才適合能夠不突兀、不矯飾地出現在本地市場之中。     若要真的行文列表把所謂峇里島風格(Bali Style)的設計元素抽離出來,大概就是還原素材、低(無)彩度、大面積開口、手工裝飾等等這樣的原則;不過,用一句更好的足以一言蔽之的話來形容,那應該就是「與自然的聯繫、融合與共存」。     對了,Bali Style之所以展露迷人風采之處,就在於人與自然之間的隔閡消失了,唯有居住在人造空間但又能具有深刻的自然感受,才是所謂「峇里島風格」的真正精神體現。也因此,室內設計並非搬幾個當地石雕、弄幾個原木樑柱來就表示能夠讓屋主擁有還原自然的環境;真正的重點其實在,把「自然帶入室內」(或說「把人帶到室外」)這樣的精神,才是空間設計的精髓作法。

因此,原木、石磚、藤麻、陶飾這樣的材料都是點綴Bali Style不可或缺的元素,但更重要的,設計上要使屋主擁有與材料之間包含視覺、觸覺的互動感受,才能將峇里島風格這樣的設計質感,往上提升到人文、精神的層次,而非劣質粗俗的仿襲而已。    所謂互動感受,是要瞭解Bali Style之可貴不在於它是像個維多利亞風格那樣的宮廷文化產物、而是個住民生活文化形成的庶民風格體現,Bali Style沒有矯作的裝飾、不需華麗的色彩,所有空間元素都不是設計用來「遠觀欣賞」、而是實實在在的「生活接觸」。因此市場上也出現了蠻多順勢流行的Bali Style裝飾產物,但相對地它們也都是以實際觀點產生的用品;可以腳踩感受的編麻地毯、讓人Relax的藤製沙發、手工木雕的燈具、可以做為布飾的沙龍,絕對與強調機械生產、理性精緻、擺著看也賞心悅目的歐洲傢飾設計導向大異其趣。站長Geoffrey並非說峇里島風格就代表不重視精緻,而是熱帶庶民文化之中的樸質、風土特色才是它賴以名邇東西方的精髓,現代人享慣細膩精緻反生的缺點以外,反而往往逆向去追求人本與自然的源頭......這,才是 Bali Style的真正精神。     事實上孑然清楚的風格也未必合適於每一個人,室內設計市場上也流行著混搭(mix & match)這樣的手法,就像新古典、新中國風這樣的「新」風潮興起一般,峇里島風格也在現代人必要的機能需求條件下做了一些設計上的折衷與協調。例如,將庶民化「峇里島風格」融入禪味風「極簡主義」的設計方式,取其二者尊奉自然的共通精神,以熱帶粗獷Bali混搭寒帶細膩極簡的空間設計,或可以稍褪現代生活vs原始住民風格的格調差異。     市場上充斥著許多強調類似峇里島風格的「熱帶水岸」、「渡假休閒」這樣的產品,坦白說究竟它是不是真正Bali Style,對站長Geoffrey來說倒不覺得那麼的重要。重要的是,風格的產生切忌流於只是Fashion的表象追求或欣賞,正如前文所言「自然」二字必須進入生活體驗之中,否則什麼渡假、休閒恐怕都只能成為地產文稿才能閱讀到的境地而已。     讓讀者瞭解、喜歡一種藝術主義或設計風格,從而配合設計師將前者融入生活成為居住空間的一部份,是本報與本站設立的最主要宗旨與期待。也期許讀者在一片堂皇的類似文字描繪以外,找到真心呈現的 Bali Style,而非只是像流行一樣穿在身上過兩年就必須脫掉的過氣尷尬,這才是一個優質而有深度的空間及室內設計作品喔!

東風西漸、華風再現--中國古典風格(China Style   不知何時開始,近幾年來世界潮流變成多了那麼一股東方味道,從媒體的「臥虎藏龍」開始、時尚品牌的東方設計導向、湧進上海與北京的西方投資熱潮、當然還有空間設計的大量中國擺飾; 孫文 先生說的「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看來這句話開始要在對岸驗證它的準確性。

中國古典風格(China Style)的興起,不僅是在以歐美為主流的設計或裝飾境界,與中國文化有臍帶關連的小島台灣,所感染的熱度卻也不曾稍減。這幾年來在台灣室內設計市場風行的「中國古典風格」,也蔚然成為風氣並且引領了某些週邊市場(比方說中式傢俱)的帶動。     前幾期電子報談到所謂台灣市場的幾種主要風格(Style),包括地中海、維多利亞、峇里島等類型,其實都是對於「異國文化」的崇仰與熱衷所產生;而中國古典風格比較不同的,是台灣市場對於它的接受與認知其實是很微妙的,有點像「異國」又像「本土」風情、感覺距離遙遠卻又似乎親切倍增。要完全解讀「中國古典風格」在台灣市場的風尚其實是相當複雜的,毋寧說是類似追逐「日本禪風」味道一般的,實際上是在落實台灣本地相對比較缺乏的一種東方文化內涵與深度。白而言,早期「入侵」台灣市場的所謂「中國風」並不是那麼地講究文化層面的意義,比較明顯的例子是隨處可見(尤其是餐廳等商業場所)到近乎濫用的花窗雕門、仿形不仿工的所謂酸枝木書桌傢俱,配上一堆大量傾銷來台的仿古擺飾,似乎便成了思古幽情的最佳寫照。表象層次的複製,那段時期的市場真是莫此為甚。     室內設計的概念與內涵逐漸地隨著台灣社會的進階與對於人文的重視而逐漸有了改變,花窗雕門的濫用少了、尊重皮殼的惜古態度多了,「古物」的存在有其歷史背景與機能意涵,借用或反諷的設計手法不是不能執行,但應該先有對於文化的尊重與瞭解之後,才能延續與發揮所謂「古典」或是「復古」的意境。     簡單��

arrow
arrow

    阿清 原木家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